何采柔,輕掀日常表皮缺口的縫隙 | 時尚 | 20230120 | match生活網

時尚

何采柔,輕掀日常表皮缺口的縫隙
Vogue     2023/01/20 00:00
曾經參與橫濱三年展、亞洲雙年展,近年在國際上表現亮眼的何采柔已然成為台灣藝術家中不容忽視的存在。這次讓我們走進何采柔的家,讓同為藝術家的羅智信開展一場關於創意、靈感與生活的迷人對談。

an interview with Joyce Ho

text by Luo Jr-Shin, editor nicole lee

米色印花連身洋裝、米色高領洋裝 YENTITY 
 
photographed by Hedy Chang

又是一個飄著細雨的台北冬日,在找到何宅正確的門廳之前,我便已迷失在格局嚴謹的中庭花園之中,襯著灰色的天空與修剪整齊的花木,我當時還不知道已經進入場景的序曲。

雖然是舊識,但僅只於點頭寒暄的良好社交禮儀。不知道是來自本人或是對其作品的印象,何給人的感覺與其作品有著相當細緻的縫合,給人一種沈著、冷靜、工整的氛圍,像是精準掌控的語調與手勢,溫和親切但也時時意識著(或提醒著)界線。

何采柔,台灣知名當代藝術家,作品散見美國、澳洲、中國、日本、韓國與台灣各大重要美術館與機構。無論是以雕塑、影像或空間裝置的方式,何采柔的作品經常在描繪人與現實之間某種既親密又疏離的緊張關係。在她的作品當中,儀式或儀式感經常被提及,反覆、精準演練的動作或片刻挑撥著一種與觀眾之間的緊張感,使人自覺但不自控的被感染。

我懷抱著像是看她作品的心情到訪--根據搜集來的文章或影像,據稱這個設計獲獎的家靈感來自畫廊空間。踏進門時,編輯、攝影師、妝髮、助理等一行人已在純粹黑白灰的家中忙進忙出,空氣中有淡淡的香氣,但我此時只想聞到咖啡的味道。

「喔,我不太喝咖啡的。」

看來我的預設有誤,我以為藝術家的一天都是由手沖咖啡開啟的,或應該也會有一台Nespresso咖啡機吧!我暗忖著事先準備的訪綱,想說如何以輕快的語調包夾著犀利的提問為讀者一窺藝術家獨特而又充滿創意的生活面貌。

「越來越多人在家工作,生活與工作場景你如何區分?你有什麼具體的區分開關嗎?」
「你住家設計的靈感來源是?它是不是也反映了你的審美與喜好?」
「創作之餘的興趣或娛樂,正在Netflix上看些什麼?」

我懷抱著各種可能的答案發問,但得到的回應完全超乎我的預期。何極少看Netflix、不看YouTube、不太聽音樂(沒用過Spotify),談起創作或家裡的收藏充滿熱情,但對空間內的物件或家俱卻無法指認。她說居家生活物件對她來說只是事務性的需求--僅只滿足與服務功能,甚至在設計這私宅所懷抱著的也是以想做好「一件作品」的態度,思考著如何幫空間裡的凹陷與縫隙配上一個微妙而難以察覺的灰好完成一個「理想空間」的想像--而非將個人的喜好或生活起居樣態投射其中(她開大窗是為了符合房子要「採光好」的理想型,她本人其實很討厭光)。

我驚覺自己偏誤嚴重,甚至連「如何開啟藝術家一天的創意工作」這問題都搞錯方向了。對她來說,創作狀態是她睜開眼睛即進入的,時刻都在觀察,所思所見事物都自動與創作連結。所以,這題應該修正為「如何結束」而非「如何開始」。按耐震驚的我在筆記上寫下:「一個藝術家(生活)的真實樣貌:No coffee, No music, No color, No life traces, No Netflix, No YouTube。醒來即上工,下工靠一點發酵葡萄汁。」

▲〈白盒子〉,2018,Photo賴至聖

▲〈搖欄II〉,2019,Photo呂國瑋



▲〈Dots〉,2021,Photo何采柔

捕捉時代的印記

對比於對物質世界懷抱深切癡迷的我來說,何真的顯得淡然。我本以為她的創作動力來自控制的欲望,其實是排除其他不感興趣的必然結果。她透過創作思考、紀錄時代與自己的生活,在裡頭來回演練,反映著個人與集體的印記、線索、行為與動機。以她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未至之城:亞洲藝術雙年展」中的作品〈Dots〉為例,作品靈感來自作為記號的貼紙,將公式化甚至僵化的動作轉化成為某種出神的詩意行動,紀錄了疫情時代的集體經驗,也再次提醒了我們對於日常習慣或行為模式的無感與不感--我們可以快速適應也可以快速遺忘。框架與規範通過我們的身體操演,無礙到像是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積極內化也隨之拋棄,何采柔作品中的那些面無表情或保持不失禮貌微笑的演員或許有點嚇人,其實只是真實世界的稍微強化版本而已。

為了克服社恐(社交恐懼),她還曾經創造一個人格作為演練的對象。「她叫小柔,她很辣喔!」何略帶滿意的說。但終究小柔還是被消化吸收了,成為必要的養分。現在的她,自信的在鏡頭前做自己的樣子。除了洗手一定要數數八下、睡前房門必定開關兩次之外,她不在創作的時候和在作品裡頭一樣拿捏收放自如。面對有鏡頭恐懼的我,還傳授被拍的秘訣:「就是要一秒放空,狀態和身體的感覺都會不一樣喔!」

我們聊的很順暢,快速切入許多直指創作核心的重點問題。回想到我的第一個問題「創作之外的興趣」,她秒自白說自己什麼興趣都沒有,只有耍廢和吃。然而我發現有一項喜好被遺漏了,那就是她真的很熱愛聊藝術與創作,特別是和其他創作者交流、討論。當天還有另一場採訪要她聊生活風格,當提到她也可以聊收藏的作品時我看見她眼神中光芒的轉變。我持續逼問,究竟藝術中有什麼特別的東西讓她有這麼大的熱情?(顯然她對很多很多其他事物都興趣缺缺,公寓裡唯一的活物是一盆朋友因為覺得她家太沒生氣所送的虎尾蘭。嗯,虎尾蘭真的不需要照顧。)

她聊到Francis Alÿs的作品(台灣首次個展正在關渡美術館展出中),提到他的一件作品〈El ensayo(The Rehearsal)〉,場景在墨西哥,一部紅色的金龜車在一處谷地中來回踩/放油門而來回擺盪的錄像作品,還有另外一件作品〈Samples II〉,藝術家手持鼓棒在城市裡行走,敲擊欄杆發出質感各異的聲音。她說遇上喜歡的作品,可以給她滿滿的能量,除了作品本身,背後藝術家的意念與思考方式也是讓她深深著迷的原因。說到這裡,我想起她另外一件很具代表性的作品〈搖欄〉--本應是象徵隔絕、穩固的圍欄被何加上如搖籃的圓弧底座,而擁有了截然不同的感知。我寫下「鬆動」兩字在筆記裡。

▲〈搖欄III〉,2020,Photo KATO Ken。photo courtesy of Organizing Committee for Yokohama Triennale, installation view of Yokohama Triennale 2020

▲〈搖欄II〉,2019,Photo呂國瑋

▲墨黑色外套、墜領上衣 DLEET;黑色短靴 私物

輕掀日常表皮

拍攝當天客廳中間地上放了一張地毯尺寸的紙張,上頭有著由細漸粗、邊緣模糊的深淺線條,一開始大家以為是印刷,後來才知道那是以印刷為底,何用不同深淺炭精筆畫的百葉窗,因為光影或振動的緣故畫面和線條逐漸失焦。何的作品經常從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出發,她帶有強迫症的眼總能搜尋到錯置或偏誤,並將之凸顯或放大。

「我想創造一種包覆感,一個舞台(stage)即便是一個小型裝置,當觀眾站在前面的時候還是能有被包覆的感覺」何采柔說。

那些來自日常生活細節的戲劇張力,中性語調的手勢、筆尖漏水或對不準的視覺誤差,都成為何想像力的起點,她著迷於其中的單調性格,看見無意識中反覆的節奏,對她來說成為一個個的通道。好像發現牆上海報有個翹起邊角,伸手去撕卻發現背後有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她的演練,似乎都試圖引導觀眾以新的角度觀看,試圖「鬆動」認知,撬動固化的經驗與法則。對我來說,她為作品所創造的舞台,都提供了特定的時空註記,把觀眾輕推出此時此刻(平凡的日常),被包覆於作品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