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楊德昌--與策展人王俊傑和孫松榮對談 In Memory of Edward Yang | 時尚 | 20230720 | match生活網

時尚

懷念,楊德昌--與策展人王俊傑和孫松榮對談 In Memory of Edward Yang
Vogue     2023/07/20 17:00
▲本次的策展人:孫松榮(左)、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右)

今年七月下旬,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即將展出知名臺灣電影導演楊德昌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由北美館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影視聽中心)共同策辦,分別以展覽與影展同步於兩館進行。除了張震作為封面人物,我們本次也與兩位策展人: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和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孫松榮,聊聊楊德昌,談談展覽,和電影如何在美術館場域被呈現。

editor and text by nicole lee

楊德昌或許是台灣在國際上最成功的導演之一,但在本地卻未獲得應有的重視。他是八〇年代「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以獨特的運鏡、劇情和視覺美學,開創了電影的新樣貌。

楊德昌關注都會生活,尤其是台北。他獨樹一格的影像語彙,在現實中帶有極深的意涵。比如說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恐怖份子》以大台北瓦斯作為隱喻,象徵都市人的情緒未爆彈。獲第2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及第3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則是以忽明忽暗的燈泡,強調男主角小四的擺盪心理狀態。2000年的《一一》則讓楊德昌一舉成為首位在坎城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台灣人。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則是名列在英國電影協會(BFI)影史百大片單之中。

即便楊德昌的作品影響無數人,但「一一重構:楊德昌」之所以能夠開始啟動,最關鍵的還是2019年,楊德昌的遺孀彭鎧立女士與國家電影中心(現影視聽中心)洽談《獨立時代》與《麻將》的數位修復事宜,並寄存了一大批楊德昌的遺物。裡面的東西包羅萬象,有手稿、劇本、照片,還有部分電影的道具、筆記等等,大概有幾十箱,一萬多件。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說:「台灣幾乎沒有針對電影導演策辦的大型回顧展。2019年,那時候我還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任教,孫老師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我們覺得這個機會很難得。因為楊德昌過世得早,2007年就過世,台灣對他的研究沒有非常多,反而好像他在國際上的名聲比台灣更高,所以我們覺得滿有意義的,如何透過這個研究,更理解楊德昌的創作歷程,不只是透過他有限的八又四分之一部影視作品,而是屬於他生命歷程的所有文物。」

策展人王俊傑和孫松榮著手於這個展覽已經將近三年多,對他們而言,電影展覽辦在美術館裡,是一個跨領域的對話,這樣的展出在西方時常可見,可是在台灣其實還沒有發生。現在,就讓我們透過訪談,來聊聊他們對楊德昌的想法,以及這個展覽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