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上,或者在室內,我們總會聽到一句話“我煩死了”或者“我最近好煩,別理我”。煩死了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口頭禪。為何會感到心煩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心情不好或事情太多的原因嗎?從心理學與腦科學分析,容易煩躁實質上是一種類似於腦損傷引起的後遺症的行為或情緒,對人類健康極為不利。
對很多人來說,煩悶不過是一種短暫、幾乎微不足道的情緒,很容易消散,比如某項工作任務一完成,或某個講座剛結束的時刻,這種情緒很快就煙消雲散了。但是,煩悶還有更不好的一面:很容易出現煩悶情緒的人,有下列症狀或行為的危險係數也較高:抑鬱、焦慮、藥物成癮、酗酒、沉湎賭博、飲食失控、敵意、發脾氣、社交能力弱、學習成績差、工作能力低。
關於煩悶情緒之謎,已經有所瞭解的方面就是存在個體差異,如興奮程度高低的差異、對新奇事物的要求程度的高低等。例如,和女性相比,男性一般更容易覺得煩,也更容易從事冒險行動,更喜歡以危險遊戲為樂,更容易說他們所處的環境很鬱悶。
從一些有腦外傷(TBI)的病人身上,可以得到有關煩悶成因的一些線索:腦外傷的人,最初的表現就是容易沉湎於危險程度較高的活動。
極容易覺得煩躁的人,在怎麼讓自己開心方面的能力往往較差,因此,他們只好通過濫用藥物之類的行為來麻醉自己。藥物濫用行為往往發生在一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每到這種時候,如果不用藥物,他們也會想辦法放縱自己。在青春期,這種情形尤其容易發生,因為這個時期青少年往往會把成年人應對煩躁的各種辦法混為一談。因此,煩躁情緒會變成人類尋找感情寄託的終身根源。可是,如果那些藥物癮君子能夠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煩躁情緒,他們煩躁情緒復發的可能性就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