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在2021年的疫情趨緩下,全球經濟有機會開始回溫,各界也普遍看好2022年的經濟發展,但變種病毒Omicron的橫空出世掀起了另一波疫情。在今年初全球單日確診人數曾一度突破250萬人,美國單日確診也超過百萬,均為歷史新高。雖然各方對疫情影響下經濟復甦程度看法不一,但主要預測機構均已紛紛調整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有人說如果COVID預測的模型正確,預估Omicron最早會在1月中旬在西方世界達到頂峰,然後有望逐步緩解,但誰知道是真是假?
Omicron確實將在四個層面衝擊著全球的經濟發展:首先就是前面提及的經濟增長。不過幾個月前,2022年的增長前景仍然充滿樂觀,去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還預測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會有4.9%,Omicron的來勢洶洶已經讓IMF決定在1月25日發布下一次更新,比原定時間晚了1周,可見Omicron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有多嚴重。
而華爾街的Goldman Sachs也將美國經濟的增長預期從4.2%下調至3.8%,這影響的就是股票市場了。隨著Omicron重創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從法蘭克福到紐約的股市紛紛暴跌。以科技股為主的Nasdaq甚至出現了去年2月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Omicron確實給投資人帶來了壓力,市場充斥著避險情緒,投資人開始選擇拋售持股套取現金。
另外一個就是勞動力市場,美國3.9%的失業率表面上看起來不錯,但它掩蓋了其他更大的隱憂。如果雇主認為2021年底勞動力市場可能會緊張,原本已經緩解的缺工、通貨膨脹陰霾都有可能重現。美國銀行(BoA)經濟學家Stephen Juneau就公開預測,減少勞動力的供應將產生巨大的「隔離效應」,缺勤但仍有工作的人數會大幅增加,這意味著全球供應不足會繼續存在。
最後一個層面當然就是全球供應鏈。隨著Omicron浪潮從一個地區滾動到下一個地區,這應該也會導致不同行業的營運中斷。更可怕的是,Omicron目前為止,還沒有深入全球供應鏈參與度最高的亞洲國家,即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協地區。這意味著我們很可能會在今年春季親眼目睹供應鏈的進一步中斷。
《華爾街日報》(WSJ)明確指出,這種混沌不明的情況當然會導致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但回顧過去,每一波新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確實有所減緩,這除了疫苗接種進展及防疫措施外,更因為全球經濟的免疫力也在增加。
但Omicron的詭譎多變還是會讓全球經濟面臨的處境更加嚴峻。JPMorgan Chase就分析了信用卡和銀行卡的數據,並發現去年夏天受到Delta疫情影響的某些美國區域,消費者支出的力道就明顯不如其他區域。如果Omicron讓全球各國祭出了更嚴格的封鎖隔離,這會讓困擾經濟發展已久的供應短缺與通貨膨脹雪上加霜。
但這個世界也不是只有烏鴉,至少輝瑞(Pfizer)的CEO Albert Bourla已公開宣示:「Omicron疫苗可以在今年春季準備就緒,人們有望很快恢復正常生活」。今年的春節或許仍舊鬱悶難熬,但春天應該很快會來了。 (作者為創投合夥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