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疫情相當嚴重,但重症病例並未如一些專家的預測呈拋物線上升。這就讓台灣「重症清零」的政策可以依現行做法達標的機會很高。輕症病例上升,也沒有看見人民生活受到影響,反倒因為過度防疫政策造成大家生活的不便。所以輕症病例的合理安排才是目前整個防疫節奏的改革重點。
輕症病例不該再如過去一樣,凡確診都要執行任何形式的隔離動作。如果想想以前我們如何對待流感,輕症病例醫師會希望病患能戴口罩,別傳給別人,最好在家休息,別去工作。如果發燒持續3天,要趕緊再回來門診,照個胸片看看是否產生重症。季節性流感的模式在台灣已執行多年,碰到了死亡率相當的Omicron,確實能依此模式有效執行,也不會因此產生重大問題,或醫療機構崩潰。
一些醫療機構崩潰的預言都源自於輕症依然住院隔離的假設,實際上依季流的作法,並不會出現。更何況新冠的疫苗覆蓋率目前已明顯高於流感疫苗,可見輕症隔離更動不會造成醫療崩潰。
輕症病例最好的安排當然是居家隔離,政府犯不著為了一個類感冒疾病還動用公衛資源,成立隔離場所隔離。在家隔離不但可以達到隔離的效果,還能讓很多社會活動,例如上班上學,都能改成在家執行,達到部分隔離的效果,但仍然不會阻礙社會活動的步調。
所以居家隔離是未來輕症處置的基石,這種作法不該擴及接觸者或等待檢驗結果的人,因為台灣人口罩已經戴得很好了。這種相對低風險的人,犯不著就用嚴厲的手法對待。
輕症病人的居家隔離也無須強調其中的「隔離」作為,因為任何在家隔離的動作都是無效作為,居家隔離只是利用空間來隔離大眾,家人被傳染是必然的,但由於大家都打了疫苗,不用擔心。家人也毋須定期檢測,與輕症病患執行同樣的症狀檢測,反而是最關鍵的作為。
居家隔離不論是個案或家人需要的是醫療監測,但並非治療,所以也沒有必要對居家隔離輕症病患配備抗病毒藥物。因為抗病毒藥物是要用於輕症轉重症的病例才會有效,輕症並不需抗病毒藥物治療,重症以抗病毒藥物治療也無效。輕轉重症的拿捏及有效的醫療轉接,才是所有居家隔離政策最重要的制度設計。
所以輕症病患的血氧監測才是目前最必要的居家隔離設備,老百姓也很容易取得,制度只要設計成一定要自購血氧偵測儀才能執行居家隔離,老百姓應該很樂意自購。輕症病患的控管核心就在居家隔離的成功執行。(作者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