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強國的人才培育 | 焦點新聞 | 20230317 | match生活網

焦點新聞

工程強國的人才培育
中時新聞網     2023/03/17 04:10
 在3月大陸兩會期間,由福耀集團董事會主席曹德旺等25名科學家、企業家連署的文章,呼籲北京政府改變目前的政策重點,並指稱:長期以來「重論文輕實踐」的評價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從工程大國邁向工程強國的步伐,呼籲重視改變工程人才培養中的「工科理科化」現象,讓更多的工科教師、學生去工程一線解決真問題。

 「工科理科化」是一個是常年累積制度面的問題,不只是單純「師」與「匠」的區別,而是科技界長期淪為歐美「學術殖民地」問題的衍生。「工科理科化」特別是指工科的評價體系及運行方式向理科靠攏,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齊。其典型特徵,是用理論科學的方法解決工程問題,重視論文發表,忽視實踐創新。

 大學教育只是理工人才培育的一環,其他還包含了技職教育、企業師徒制、企業或政府在職訓練的管道(如法人或政府研究機構)。事實上,曹德旺等人的呼籲是屬於「戰術」層級的問題,真正「戰略」層級的方案在於科技策略、科研組織體系、產官學科技資源擴散的問題等。

 理工人才培育的模式必須是「策略性」的,其中有效的審核機制應該是系統運作的重要部分。近代大學理工教育系統是「分科式」專業教育,包括「水到渠成」及「因地制宜」的教育體系,前者主要專注在學術上的卓越,同儕菁英的相互審核是其特色,培育尖端科研人才也是其主要目標;而後者則包括學術創新、產學共用、人才培育等功能,其教育成果的學術及社會價值反應了其價值,另外透過產學合作、技術孵化、技術移轉等機制把研究成果擴散到企業及市場,是現代多元化菁英人才培育的典範,最適用於企業規模強大且多元化的產業結構。

 近年來,受到功利主義及國外的影響,「工科理科化」逐漸發展成為永續發展的障礙,「為學術而學術」的模式使得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大受質疑。過去為了學術成果而「單獨」強調科術成果及論文發表固然有「矯往過正」之虞,但過度強調「理工分科」也可能抹殺了科技對產業及社會發展的供獻,如何權宜必需靠領導人的智慧及策略操作了。

 曹德旺等人要求「工科理科化」的制度改善確實用心良苦,但在超人工智能技術GPT-4問世的當下,理工「強行」分科已逐漸失去其正當性。看看大陸在兩會中對科技創新及人才培育的重視,我們不是也該在「因地制宜」及「水到渠成」取得策略性的平衡,國家培養科技人才本來就是為全民服務,但過度強調「制度性」的限制顯得過度官僚反而就沒有什麼必要性了。(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