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用「笑臉」遮蓋怒容嗎?這種狀況自我審查機率最大 | 國際新聞 | 20230305 | match生活網

國際新聞

你也用「笑臉」遮蓋怒容嗎?這種狀況自我審查機率最大
中時新聞網     2023/03/05 23:58
進入網路時代,即使銀髮族也經常拿著手機敲訊息,各種表情符號更是對話時的好幫手。不過,日本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有使用正向表情符號掩蓋負面情緒的傾向,拿著手機的人即使情緒惡劣,發送的表情符號往往還是笑臉一個,面對在上位者時尤然。這種行為如果成了習慣,恐怕有礙心理健康。

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日前在《心理學前線》(Frontiers in Psychology)發表研究成果指,表情符號不僅經常讓人用來傳達自己當下的心情,許多人甚至會利用表情符號遮掩真正的情緒。

這項研究收集1289名日本各地民眾接受觀察,年齡11歲至26歲、屬於「Z世代」,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受試者全部都下載了Simeji而且經常使用,這是日本最受歡迎的「顏文字」App。

人們收到不合己意的禮物時,常常還是面帶微笑、客氣向對方致謝。研究團隊認為,用笑臉表情符號遮蓋負面情緒的行為,與上述舉動很相像,而且,與社會位階高於自己的對象線上交談時,最有可能「報喜不報憂」。交談對象若是知心好友,表情符號與自身情緒相符的機率最大。

此前有研究顯示,人們會以等同於自身臉部表情的表情符號。然而東京大學這項研究發現,積極正向的表情符號往往成了隱藏負面情緒的面具。

受試者最常在消極負面的語境使用笑臉符號,藉此「控制表情」,讓訊息內容顯得正面一些。至於哭臉、悲傷這類傳達負面情緒的表情符號,只會在發話者感受到極為負面的情緒時使用。受試者也表示,面對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表情符號的用量最少。

不過,研究團隊也表示,同樣的研究也須要在其他國家進行,以理解不同國家使用表情符號習性的差別。

主持這項研究的情緒行為專家指出,網路社交行為日漸普遍,世人已習慣自我審查與他人溝通時的表現是否合宜恰當。然而,這種修飾與審查很可能讓自己漸漸失去對自身情緒的敏感度,久而久之,人們與自身真實的情緒恐怕會產生解離的狀況。

研究人員說,未來相關研究應探討表情符號呈現規則與性別之間的潛在差異,並檢視與表情符號的文化有關的結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