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缺藥潮 醫界籲把「餅」做大、推使用者付費 | 生活新聞 | 20230228 | match生活網

生活新聞

因應缺藥潮 醫界籲把「餅」做大、推使用者付費
中時新聞網     2023/02/28 17:54
國內面臨缺藥潮,又遇上健保例行藥價調整時機,引發外界對藥品供應的憂心。醫師公會全聯會認為,最理想的作法是把「餅」做大,政府應增加對醫療保健的支出。根據健保法規定,政府負擔總經費不得低於保險經費扣除法定收入後的36%,建議可負擔至40%,將多出的錢用於調整藥費、診察費及診療費,另外2個作法則是調高費率、提升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比例;亦有醫界人士認為,推動使用者付費,將不必要浪費節省下來,才能讓醫界得到合理報酬,藥界得到合理利潤。

醫師公會全聯會基層醫療委員會副召集委員王宏育表示,近年來健保署對藥品管控非常辛苦,如果沒有「餘裕」,又碰上農曆春節休息10天,再加上疫情與國際因素,就容易出現暫時性的缺藥。藥費如不管控,價格一直成長,檢驗費、診察費的點值就會很低,必須平均分配,達到平衡,「要嘛就3個同時增加」。

王宏育認為,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把「餅」做大,合理增加總額給付。他建議提高政府負擔的健保總經費比例,從不得低於36%提高到40%,每增加1%就可以多出80多億,增加4%就可增加300多億,一部分可用來調整藥費、一部分調整診察費、一部分用來調檢驗費;

另1方式是提高健保費,由於目前健保費6成由雇主負擔、3成個人負擔、1成政府負擔,王宏育建議政府可增加負擔至1成5,同時降低雇主的負擔至5成5。如此一來,才容易提高保費,讓健保的錢夠用;

第3個方式則是提高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比例。王宏育表示,台灣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比例,在1996年為4%,南韓為3%,當時台灣人的健康指標比南韓好。現在台灣醫療保健支出佔升至逾6%,南韓則成長到8%,南韓的平均餘命已比台灣多2歲,癌症5年死亡率的數據也比台灣好,原因是南韓對醫療保健有投資。台灣應增加醫療投資的比例,避免民眾小病拖成大病,促進國民健康之際,也能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

另有醫界人士認為,總額制度下的全民健保,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真正落實分級醫療,推動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才是核心管理。如能將不必要的浪費節省下來,才能讓醫界得到合理報酬,藥界得到合理利潤,民眾也才有機會享受真正社會福利感的全民健康保險。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台灣藥費佔健保總額的比例高達27.8%,其他國家約佔17、18%,原因是分母太小,健保的錢不夠。台灣的健康指標已落後於相同經濟水平的南韓,政府的超徵稅應投入支出面,投資健康,才能反映政府對人民生命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