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表示,去年北部某醫院院內感染僅牽涉到護理人員,但部桃事件牽涉到醫師,顯示護理人員較能確實落實分艙分流,醫師則因會診、值班,難以固定在一地,一旦染疫,威脅就大,如果擴及病人和陪病家屬,便可能將疫情帶到社區。此外,兩波最緊張的時刻分別是一月十八日成立前進指揮所、一月廿四日回溯隔離。
陳時中指出,部桃群聚感染事件中,有兩大方向須做檢討,之前沒想到主要管理者可能被隔離,未來規畫醫療院所必須定期上傳資料,才能更快速匡列相關人員。其次為資訊化管理醫護人員足跡,疫調發現,醫師在病房裡走動的路線比想像中更多,陳時中說,去年中就做好足跡追蹤App,但因涉及個人隱私保護未啟動,「現在醫院來做,應該不錯」。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App採自主下載,網絡內用戶如果曾有人被確診,也同意分享資料,就可知自己是否曾經和確診者接觸。App將接觸者定義為距離一點五公尺內、相處超過十五分鐘,若出現符合定義者,手機就會告知曾是接觸者,需通報衛生單位。
「我們尊重隱私,沒有強制院內員工安裝」,羅一鈞說,資料只儲存在用戶端,不會上傳至中央或廠商資料庫,若不想用,可隨時刪除,資料會跟著消失。如又爆發院內感染,將針對特定對象或範圍要求安裝此App,以利疫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