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 名家觀點》胡春春:德國切莫誤解「獨立的中國能力」 | 國際新聞 | 20230330 | match生活網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國際新聞

  • 名家觀點》胡春春:德國切莫誤解「獨立的中國能力」

    中時新聞網     2023/03/30 08:59

    字級: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副教授胡春春30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德國政府正在加緊制定一份新版「中國戰略」,這被廣泛認為是對德國對華認知或者說「中國能力」的一次檢驗。去年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一事已經暴露德國包括政界在內一些人對華認知的不足和意識形態化。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當時聲稱「中國禁止外國企業投資中國基礎設施」,所以德國也不能允許中企投資德國基礎設施。但只要稍微研究一下中國《外商投資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或德國國內公開發表的研究數據,就知道國外企業當然可以投資中國基礎設施,世界知名航運企業早已投資中國港口。也就是說,除了意識形態偏見,德國外長依據的還可能是有關中國的不完整甚至是錯誤資訊。

    胡春春稱,德國對華認知已經與德國作為知識大國、中國在世界政治和經濟中的作用脫節。實際上,有德國人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梅克爾主政的2015年,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制定了一份《中國戰略2015—2020》,希望全面提高德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中國能力」。即使今天看來,這也是一個很有眼光和挑戰性的命題,其著眼點超越了與中國相關的專業知識領域,也涉及現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歷史和社會等基礎知識以及語言和跨文化交往能力。也就是說,德國那份「中國戰略」對德國社會有關中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都提出新的要求。

    作為專門從事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場所,德國的教育和科研機構在「中國能力」概念提出之後大受鼓舞。因為德國「中國能力」的現狀急需改觀:德國墨卡托基金會從2017年開始連續就德國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的「中國能力」以及中德之間的中學交流進行調研,發現近年來德國學習漢語的中小學生人數始終停留在5000人左右,遠遠落後於法國和英國;德國有18所高校開設漢學或中國研究專業,主修學生數量甚至處於下行趨勢;德國海德堡大學的漢學系有5名教授,已是全德第一的規模,而柏林自由大學的北美研究所有37名教授。當時德方普遍認為,中德相互的對象國知識與能力呈現「不對稱」局面,即中國對德國的瞭解遠大於德國對中國的瞭解,德方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加強與中國的接觸和合作。

    胡春春表示,中德學界一時間掀起有關「中國能力」和「德國能力」的討論熱潮。他曾與德國學者合作組織了兩次國際會議,以《德國的「中國能力」與中國的「德國能力」》為題主編出版了德國第一部聚焦該主題的研究文集。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從2016年年底開始宣布資助「促進大學德國學生和研究者中國能力建設的創新方案」。德國大學紛紛以「中國能力」為名,整合校內與中國相關的科研和教學資源以及交流項目。2020年,德國聯邦政府又設立專案,資助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和創新等領域政策發展,因為「與中國合作為德國和世界提供機遇和挑戰,對此進行評估必須基於知識和理解」。

    胡春春認為,與中國合作推動德國的「中國能力」建設,無疑延續了兩國交往的成功經驗。但隨著美國政府近年來不斷加大對華遏制打壓,德國政界和輿論中的「中國話語」隨之出現不和諧的聲音。2019年初德國工業聯合會就在一份文件裡提出「中國是夥伴還是制度性競爭者」的問題,歐盟在當年的《歐盟—中國戰略展望》中把對中國的定位擴展為「合作夥伴、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2021年底德國新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則視中國為「夥伴、競爭者與制度性對手」。

    與之相應,德國外交部、聯邦教育和研究部、大學校長聯席會議等部門和機制對與中國教育科研合作的定位也發生了明顯轉變。2019年前後,始自美國的所謂孔子學院「爭議」也在德國發酵;2020年,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質疑某些中國高校、學者和學生可能在「侵蝕德國的制度」,提出要基於德國的「明確立場和價值觀基礎」與中國對話和合作;2021年,德國時任聯邦教育和研究部長卡利切克聲稱德國過去在建設自己「獨立的中國能力」方面做得太少。她所謂「獨立的中國能力」指的是「獨立於中國影響的中國能力」。

    胡春春指出,聯繫到德國甚至歐洲層面的大西洋派盲目追隨美國炒作「中國威脅」,不得不說,這種論調對什麼是真正的「獨立」誤解太深了。不過,西方學界對這種論調不會陌生。長期以來,西方主導的知識體系就是以被觀察的客體、原始材料的提供者等身分定義中國的角色。也就是說,西方擁有理論和方法,只需要應用於中國材料,就可以得出對中國的認識。而在此過程中,中國沒有、也不需要擁有自己的主體性。

    胡春春強調,從通過對華合作提升德國的「中國能力」到建設所謂「獨立的中國能力」,從把對華教育和科研合作看作「無法迴避的機會」到看作在價值觀前提下與「制度性對手」進行有條件交往,這些變化為觀察德國的「中國能力」問題提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樣本。這種意識形態引導下的「中國能力」建設會產出什麼樣的結果呢?這裡僅舉一個例子就能看出一二:有關德國政府即將公布的「中國戰略」,據說目前至少有兩份草案在柏林流傳。其中綠黨主導的德國經濟部內部制定的一份厚達104頁的《中國戰略》中,附有與中國人打交道的禮儀指南,其中包括希望德國人在和中國人談判時具有這樣的「中國能力」:「如果中國的對話者說話很長,就打斷他(她)。」


    用facebook 分享給朋友   用 LINE 分享給朋友   用 email 分享給朋友   用twitter 分享給朋友   用新浪維博 分享給朋友   用WhatsApp 分享給朋友

最 Hot 財經專題

媒體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