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梁蔭民說明,早年「瑠公」郭錫瑠想引水往台北, 到上游的青潭溪尋找水源,他設計以石硿引水,歷時12年仍無法完成,這時大坪林五庄墾首蕭妙興領導旗下8戶墾戶伸出援手,與跟郭鍚瑠交換水權,讓郭在較下游的瑠公圳引水口引水。大坪林圳墾戶接手石硿工程, 再8年後完工。
梁蔭民說,該石硿所引的水是大坪林圳所使用,而非流入瑠公圳,故應正名為「大坪林石腔」。
墾戶後人陳北辰監察人表示,去年3月新北文化局在介紹十四張劉氏家族三棟歷史建築的影片中,將位於新店的百年古圳「大坪林圳」錯誤指為劉家所開鑿,致使先祖對地方的開發貢獻遭到抹滅。今日文化局官方對大坪林開圳史的誤解, 而作出錯誤的歷史文詞,刊載於官方臉書網頁,對此實感遺憾、悲憤。
文史工作者施其陽表示,根據清朝乾隆38年的合約記載,當時十四張的初代墾戶有陳氏、朱氏、簡氏、曾氏等家族,後歷經漳泉械鬥紛紛遷移,才會僅剩下陳氏,文化局應該要致歉和更正。
文化局回應,「瑠公圳引水石硿」公告名稱已經由文資委員會,依專業審議討論,公告名稱與史實並無相違,且新北市文史學會在2015年申請更名「大坪林圳引水石腔」。
文化局表示,經專業委員審議,認為郭錫瑠開圳為引新店溪水源灌溉台北盆地,綜觀此水圳系統,瑠公圳的水源最早取自新店溪上游的青潭,透過石硿灌溉大坪林圳,稱瑠公圳也是含括大坪林圳,但稱大坪林圳卻無法含括瑠公圳,本案決議不更名。